
雙向延伸供應鏈服務,推動農產品流通升級
在2018(第六屆)中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峰會上的講話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崔忠付
( 二〇一八年八月九日 )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值此盛夏,歡迎各位嘉賓來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南昌,出席2018(第六屆)中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峰會。在此,我謹代表主辦方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江西省商務廳、贛物聯、南昌市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高新區管委會以及玉豐實業對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各位新老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我國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肉類、禽蛋、牛奶、蔬菜、水果產等生鮮農產品產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17年,中國生鮮農產品產量達到13.2億噸。
近年,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呈現多樣化特點,產地直供、農超對接等模式相繼出現,但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仍占據主導優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達到4469家,市場交易額突破5萬億元,同比增長8%。根據2016年,全國億元以上生鮮農產品交易市場交易額9165億元及2017年的行業增長率測算,截至2017年底,全國億元以上生鮮農產品交易市場交易額接近9900億。
另有數據顯示,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批發交易中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12年的75%以上下滑至2017年的不足70%,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轉型、升級、外遷以及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基地直供等渠道分流,是造成農產品批發市場占有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我們通過幾組數據來看農產品電商等新興渠道的增長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農超對接進行流通的生鮮產品占市場生鮮產品流通總量的比重約為15%;農產品電商渠道占比也在逐年提升,截至2017年,我國擁有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585家,其中畜牧禽類市場45家、漁產品類市場25家;
2017年我國食材農產品電商得到迅速發展,交易額達到8000億元。從終端市場來看, 2017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元,其中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約1391億元,同比增長59.7%。
相對于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農產品電商、產地直供等新興流通模式弱化了時間、空間對農產品流通的束縛,精簡了農產品供應鏈環節,并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起了產、供、銷的信息鏈。
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的政策背景下, 2017年4月,商務部等8部門出臺的《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將建立健全農業供應鏈列為重要任務,強調打造聯結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和最終消費者的緊密型農產品供應鏈,構建完善全產業鏈各環節相互銜接配套的綠色可追溯農業供應鏈體系。
接下來我更多結合政策要求、當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以及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鏈條長、前端采購能力弱、損耗高等問題,談一談未來多種流通模式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趨勢和建議。
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向供應鏈服務延伸。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正處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批發市場過渡的階段,特別是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基本與國際同步,并向智慧農批轉型,構建基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流通大數據,開展供應鏈服務。
另一方面,作為部分B2C電商與商超的采購源頭,批發市場或可嘗試成為生產、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對接融合的載體,實現線上線下共生共享。
二是,B2B平臺要通過供應鏈兩端延伸,打造交易閉環。
相對于傳統流通渠道,B2B模式借助互聯網實現高效鏈接,能有效消除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幫助農戶、合作社、加工企業構建覆蓋全國市場的流通渠道。
通過廣泛切入供應鏈各端,在上游,幫助生產、加工企業構建鏈接農戶、合作社、種植、養殖基地的供應鏈體系與融資服務,形成深度的產業鏈服務;在下游,逐步鏈接連鎖門店、餐飲等產業鏈下游場景,通過一個平臺、一套倉配體系、幫助不同農戶、合作社、廠家完成對不同B端用戶的快速交付。
三是通過反向實現農產品生產到流通整體供應鏈的在線化。
消費互聯網的普及使得離消費者相對較近的下游小B商家互聯網化相對容易,這種方式是通過互聯網手段,整合下游小散需求訂單,再去集中低價采購進而賺取差價。但其本質還是中介,并沒有辦法跨過批發商直達產地,也不能對生鮮品質做出有效保障。
但隨著產業互聯網化的加速,通過以銷定產的反向供應鏈模式,對市場進行準確的預估,深入上游農產品原產地,指導菜農或合作社按需生產,從而解決蔬菜市場產銷信息不對稱、生產者賣貨難的問題,助力實現生產到流通整體供應鏈在線化,才能真正提高整個生鮮農產品行業的效率。
四,要穩扎穩打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
通過B2C生鮮市場的紅海競爭,我們看到生鮮企業要想降低損耗、提升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必須依托可掌控的冷鏈物流體系。從行業代表性企業來看,易果、京東、蘇寧、永輝均自建自營冷鏈物流。比如,近年永輝在生鮮冷鏈建設上逐年投入,此舉讓損耗成本一再下降,一般生鮮公司損耗率約為30%,而永輝的損耗率能做到4-5%。我國由于冷鏈問題造成每年約有1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的浪費,總值高達100億美元,可謂觸目驚心。
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2017年全國冷庫達到4775萬噸,同比增長13.7%。冷藏車保有量達到14萬輛,同比增長21.7%。雖然冷鏈基礎設施逐年增多,但人均水平仍與國外差距不小。更為嚴重的是,產地冷鏈基礎設施薄弱,田間地頭冷庫、預冷設施、冷鏈加工基地等缺失,使得生鮮農產品在“最先一公里”存在斷鏈風險?梢哉f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是生鮮企業之間競爭的護城河。
五,消費場景升級引領供應鏈增值服務水平提升。
國內大部分農產品都缺乏產地分級和加工,致使附加值不高,進而無法消化后續的冷鏈物流成本。2018年菜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計劃在全國生鮮主產區建設100個原產地倉,把農產品的標準化分級、檢測、加工等能力帶到原產地,使生鮮農產品可以獲得工業級的標準化能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生鮮便利店、無人值守貨架等成為生鮮農產品新的消費場景,比如蘇寧小店、京東7-Fresh,以及每日優鮮便利購、順豐旗下豐e足食等。在新零售的熱潮下,前端看到的是萬店大戰,但無論是生鮮便利,還是無人貨架的本質都是更微型的“前置倉”模式,更激烈的戰場其實是后端的供應鏈。新零售語境下的供應鏈不再只是被動的等待前端信息的傳遞,而要完成商品選擇、銷售預測、自動補貨、計劃采購等多種職能。
最后一點,既是未來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方向,也是作為普通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期望。
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和農業生產流通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商平臺等農產品供應鏈上不同主體的緊密合作,加強生產、流通兩個環節追溯工作銜接,加快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可追溯體系。
各位嘉賓,朋友們。
本次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峰會,吸引了全國500多名參會者,希望大家在這梅嶺山下、滕王閣上,共同探討和破解生鮮供應鏈難題,重構原產地生鮮經濟,強化地域品牌價值,豐富農產品上行,用供應鏈的創新能力助力精準扶貧。通過思想的碰撞,為未來而開拓道路。